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58节 (第4/5页)
到了州府。 “我们只是听当地官员这样说他,却没听百姓如何说过,个人的口说个人的话,也许身在威州再听旁人的议论便是另一端言语了。”卓思衡相信高永清不是任意妄为发泄自己无端愤怒的庸官,他如果不是目的明确,是绝不会采取这一种极端手段的。 但卓思衡更清楚的是,高永清的个性里有一种偏执的尖锐感,这与他的经历和选择有关,很难剥离。 陆恢听罢沉思许久才开口说道:“若是大人行事必然不会激起如此多无端愤怒。” “若是我也未必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解决这样多的沉积旧案。”卓思衡从不怀疑高永清的能力。 陆恢听完竟然少有的笑了笑:“我今天才知道,原来大人的心也同世人一样是长偏了的。” 卓思衡微微一怔,当然听出他在揶揄自己言语回护高永清的所为,他怎么不知道自己多少有点为不知道根由的事在强词夺理,旋即无奈苦笑道:“知晓了一个人的难处和苦楚,再想折中公允去谈其所为所不为,实在是圣人才做的出的公正来,而我也只是一介俗人,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没有办法冷眼作辞……” “是我提起大人的伤心事了吗?”陆恢正色道,“请大人恕罪。” 卓思衡极为温和地看他说道:“是你说中我心虚之处才对。我同永清贤弟是我们父亲尚在时引荐相识,情谊非同寻常,我对他言语上的回护在所难免,你说得对,我有时也该更客观去辨析利弊,才能真正替人去苦心穷虑。” 可卓思衡没有说的是,他与高永清受于彼此身份限制很难联系,即便真的想要提醒一二,却也无处开口,这才是真正的无奈。 陆恢听罢点头,似是领悟到了什么,许久才叙话道:“说来也是巧合,正是这位高大人发觉之前秋闱时有人自瑾州前往威州偷改籍贯应考,今年是威州第一年独设贡院开试,便有人活络心思,觉得威州地处边陲少有治学之士,故而容易鹤立鸡群得中解试,才暗中使了银子人脉过去应试,却被高大人逮个正着。由此才引出瑾州州学的弊案,方知我州之上学风早便腐于蚁溃,于是惹得龙颜震怒,圣裁落罪才空出了大人要上任的位置。” 陆恢清楚高永清和卓思衡一直在努力避嫌,肯定不是有所勾连后才作此举动,只是这件事巧合的很,实在很难不让人多想。 而卓思衡当然明白他的深意,将本就闲庭信步的马速再降一降,轻声同此时已并肩而行的陆恢讲道:“任命我的是吏部,首肯之人是官家,其中再有深意也是上意。如果我没有猜错,想必此次弊案还牵扯到了国子监和太学,所以上面动了整覆学风的念头也未可知。我已去信回家询问,如果有消息,我会再做打算的。” 陆恢心中服气,觉得自己再敏锐也只是发现问题而已,但卓思衡永远想得快人一步,且做好准备无惧可能的困境与纷扰,实在是一种他无法企及的高彻通明。 二人言毕雨停,估算时辰大概还要不到一日的路途,于是决定暂不休憩继续赶路。 颠簸的马上,卓思衡心中再清楚不过:当一个地方的学政出现弊案,并非此地开始出现问题,而是问题已自暗流中积累到不得不浮出水面的地步,眼下他要做的难事恐怕不止一件,但他已习惯一路走来担物而行,要是真的以后要重返帝京整顿国子监太学乃至全国上下的学政,得以先在此处施展一试,倒也是焉知非福。 想着,他心中的疑窦和迷云便散去大半,只剩勇往直前的炽烈催促他快马加鞭。 其实两人都并非第一次踏入永明城。 前次卓思衡来时是为替何孟春汇报工作,只不过是在一年前,那时他是同潘广凌前来,他们身有要务形色匆匆,急于赶回郡上监督麻池修造,并未见到潘父,而瑾州知州王伯棠也因公务前去江南府,二人没有打过照面。 此次入城,繁盛海埠仍是千帆竞汇,港路通达尽显富庶膏腴之美。卓思衡忍不住想在这作市舶司的长官可真是好差事,说不定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