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尘网 (第2/11页)
,缓慢地说话,让他添茶来。 人走茶凉,是这么说的。师父说他如今也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年纪,缘起缘灭,随波而去。 这哪里是问候。再多来几个这样的,师父不就被谋杀了吗。他倒着茶,心里埋怨。 其实他年幼时,师父还并未像现在这般,算得上精神矍铄。天守阁与荒海都忌惮镇守寺几分,大家说是因为住持,“那镇守寺的老和尚有来历,女君也要敬他三分。”然而是什么来历,有说是女君的参谋,有说是女君的表亲。 不过既然提到那位女君……他想起来,第一次见到圣驾也是在镇守寺的大殿内。 师父虽给他起了法名,让他在册,又承认他是镇守寺的弟子,但并未跟他提过正式收徒的仪式。不光如此,全寺上下,大家都十分默契地对此事闭口不谈。直到师弟受戒,他亲自求问师父,为何他不曾受戒。 “你不是在镇守寺中安度一生的命数。”师父并不看他,只将手中的棋子落下。 他可不知道师父还会算命,那不是道士的功课吗? 师父确实会算命。他的心中有许多人的命数,连那位高居天守阁的女君,也要来问一问他。于是沾了住持师父的光,他第一次见到了稻妻这位当权者的面。 大殿之内的偏室,从搬开的门扇里可见蒲团上静静端坐着两人,似乎是在饮茶交谈;大殿之外,隔两步便有把守的侍卫,神情肃穆,胜过僧众。 女君进殿时,他正在回廊边,同师弟说着话。听见刀镡磨在环带上的声响,他便注意到了那位走在最前头的人,反应了一会儿,还没来得及行礼,人已经进到了殿内,挡在重重侍卫之后了。 也就是说,这第一面不过是短暂地匆匆一瞥而已。尽管如此,他觉得但凡见过这位女君的人,都不会忘记她的相貌。 他不由得心下疑惑起来。 师弟见他发愣,问他怎么了。他知晓这理由的荒唐,但他还是说出了这句话: “我似乎在哪里见过女君。” 师弟有些被他惊到,看了一眼房门,说这可不敢乱想。“你怎么可能见过女君。”他小声抓着他的胳膊,同他嘀咕道:“女君平定稻妻内乱时,你才多大?” 是啊,那时他才…… 脑海中零零碎碎的线索忽然在这一刻堆积在了一起,他愣在原地,沉默无语。末了,恍然想起自己要去大殿添茶。 佛说缘起性空。悟到这句话,才是爬过了修行的门槛。 有些人天生不是来悟道的。寺院之中不乏尘缘未了的人,或是因为机缘巧合进了寺门,或是因为避世而偏安此处。这两点在他身上都未曾体现,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到他留在这镇守寺的理由。 他为何要留在这里?因为出了镇守寺,他不知道去哪里? 来时路不详,他作为住持的弟子,自然是要更为名正言顺地留在寺里。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不丢他师父的脸。他想起师父说的话,又想起自己没有的受戒仪式,莫非身世才是未被镇守寺全然接纳的缘故? 他们当他是个终究要离开的人,这他清楚。 师兄师弟,合寺上下,都知道他的身世。他渐渐长大,也对自己的来历有所耳闻,和尚不造口业,但这些是实话,无可厚非。 自己的俗姓叫做「千秋」,而荒海的前朝大名,也是这么个姓氏。虽然无人敢直接说出其中的联系,但他早已心中有数。 寺中有一人,一定会告诉他。 “千秋夫人将你送到寺中来时,你尚年幼,不曾记事。”四师兄叹了一口气,摸了摸他的脑袋:“也好,也好。莫说那幅场景,孩童看了害怕,我那时已及冠,依旧是梦魇三年,至今不忘。” 四师兄向来疼他,又年轻些,为人温和友善,和他说得上话。他去求四师兄告诉他些真相,不问别的,只问他是哪里来的。 于是就有了以上这番话。 稻妻内乱在荒海一事后彻底告终,他那时只有三岁,就算见过什么,也一定都忘得差不多了。 他脑中波涛汹涌,端着该添的茶水,缓缓地朝大殿走去,迈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