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_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第2/3页)

,为什么仍然有着深刻而普遍的社会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中国为什么出现了黄色文明落后论、中国文化酱缸论?我们的历史意识,为什么不能明确地认知中国文明的根基?我们对文明历史的价值评判标尺,为什么始终没有社会共识性的基本标准?我们的历史充满了烟尘浓雾,充满了非理性纠缠,问题人物与问题事件层出不穷,原因究竟在哪里?面对新的文明跨越,我们为什么无法确认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坐标?我们这个历史如此悠久的国家,为什么始终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体系?我们对自身文明史的反思与总结,为什么两千余年来始终停留在史料整理、细节考证、编年叙述的技术层面上,直至当代,我们依旧没有总体反思的历史哲学意义上的突破?

……

问题太多太多,答案太少太少。

我们的文明史意识苍白得惊人,我们的文明史研究几乎是一片沙漠。

要创建新的文明形态,就不能回避基于生存法则的文明史叩问。

它来自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发展需求,来自我们赖以生成的久远根基。



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都在对自己的历史进行着不断地回顾与总结。

西方人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人类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明史,不断寻找符合当代需求的新答案,而不是将某一时代关于文明历史的认识与评判,当做永恒不变的金科玉律,当做束缚自己的古老教条,从而禁锢我们实现文明跨越的历史脚步。

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曾经产生出庞大的史书体系,曾经产生出汗牛充栋般的种种历史评判。可是,既往所有的历史书写与既定结论,都仅仅表明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表明了那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对于今天的我们,那些庞大复杂的评判体系,显然已经与当代社会对文明历史的继承需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了。那些价值观与评判体系,对于我们,已经成为一座座古老的历史遗迹,它们具有无比丰厚的历史美感,但却无法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精神基地。那些庞大的史书体系,那些不断被发掘的历史遗存,留给我们的,只是丰沛充盈的历史素材。在无垠的素材海洋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未曾被发现的历史发展逻辑链条,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它们指向未来的历史延长线究竟在哪里?

甚或,广阔的素材海洋中,究竟还有没有被刻意掩盖扭曲的有用材料?

举凡这一切,都得我们用当代高端文明视野,去努力开掘,去寻求新的答案。



地球环境的差异,生命群体的庞大,注定了人类一开始只能是天各一方。

大约上万年之前,这些天各一方的人群,渐渐形成了千姿百态而又相对稳定的原始生存方式。以不同的生存方式为根基,在同一地域谋生的人们又渐渐形成了聚居的群落。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人类在各个地域渐渐形成了稳定的族群,并先后进入了国家时代,各自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早期生存形态。

这种稳定而自觉的生存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

作为近现代以来的人文科学概念,“文明”这个词是西方人确立的。

文明,英文是civilization。在英语世界,“文明”的含义是逐步演变的,又是不断丰富的。与对“文明”概念的发展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说。在现代理念的意义上,对“文明”的内涵与应用,又作出了理论说明,大体有六层含义:

其一,文明是人类社会知识、文化和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标志为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文字的广泛使用,以及复杂的政治及社会机构的出现;

其二,文明是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中发展出的文化和社会类型;

其三,文明是对一种历史文化的概括,譬如玛雅文化、古罗马文化就是一种文明;

其四,文明是一种过程与状态,譬如人群的开化、教化,就是这样的文明过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