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说媒不成 正主登堂入室 (第2/3页)
/br> 吕婆婆虽知尚书人好说话,但尊重还是免不了,就寒暄了一大堆毕恭毕敬的话,见着尚书愿赏茶喝了,这才单刀直入,薄唇一扭,一套理论便应声而出,她的意思是,宋少爷如今眼有顽疾,就应该赶紧定了门亲事,这是防备个万一嘛。 宋尘安都不用看见,就知道老爹此刻肯定心里烦了,但那个好面子的尚书脸又得硬撑着,搞得除了官服外,一点儿官样都没有,这要是母亲尚在世,早就抄起扫把赶人了。 热心肠的吕婆婆那叫一个能说,直要把天说坠掉再给你撑起来,当然,是她来撑。她先是指出问题,表示这眼疾啊非常痛苦,又暗隐喻朝里的太医不都没治好么,其次夸了宋公子才华横溢,紧接着话锋一转,故作悲伤道出近来有关宋公子的流言蜚语颇多,对宋府收到这般误解表示很生气,讲,宋公子才不会是那样的人。 屋外听的一清二楚的宋尘安还能忍忍,但心里不免嗤笑,心道战国的张仪张子见了您,那也得收敛下唇舌啊。 这话是真能把尚书绕进去。按理说宋言亭在朝也有个十年了,辨人的本事肯定有。但这尚书有个不太好的毛病,就是出了这朝廷,到了街坊,见着百姓,不知怎的这本事就没了,一方面都是打小就认识的邻居,另一方面老宋总觉着百姓淳朴,百姓是不会做坏事的。 于是乎,吕婆婆看时机成熟,立刻给出了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她引荐了内城若溪街的一大户人家,什么容貌倾城、琴棋书画样样都有,也是世代官人,家世清白,其父是太常寺少卿从四品,年俸米一百一十石,折银六十两,其母是连云港的大家闺秀,只要宋府愿意多加些彩礼,带着宋公子一块吃顿饭,这事儿太容易成了...... 听着这些,宋尘安心说吕婆婆您倒是对这姑娘家境了解深厚啊,他坐起身,实在忍不住了,便朝院里自己走去几步,然后唤道:“暖玉——” 小丫鬟在宋尘安眼不好用后就一直陪着少爷,但她也爱玩,有时一溜烟就不见了,或是捉蛐蛐或是跑去看屋檐的鸟窝。宋尘安很早就发现,暖玉走路很轻很轻,像小猫似的,凭自己现在的耳力都听不见,但只要大声点儿叫一句“暖玉”,那小丫鬟就立刻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眨着大眼道:“什么吩咐少爷?” 此刻就是这般,宋尘安话音刚落,暖玉便从一厢房门后探出那个活泼的脑袋: “少爷什么吩咐?唉,少爷你别自己走路,当心摔着。” 宋尘安凑到她耳边嘱咐了几句,小丫鬟小鸡啄米似地频频点头,末了道“明白了!”,然后迈着小碎步跑到了尚书房窗户外,脆声问道:“吕婆婆,您夫家贵姓啊?” 吕婆婆这当儿正聊的欢呢,没注意便答道:“姓唐。” 小丫鬟又问:“吕婆婆说的那若溪街的姑娘是姓唐还是姓王啊?” 吕婆婆一愣,对这小丫鬟根本不提防,几乎是直觉性地说:“姓唐”。但说完后她才反应过来,给尚书介绍的时候可没说人家姓氏。 暖玉又迈着小碎步跑到少爷身边,说:“少爷,都姓唐。” 宋尘安点点头:“哦,猜对了。” 这时,屋内的尚书明白了,便道:“吕婆,这姑娘是您夫家的亲戚啊。” 吕婆婆彻底噤声了,忙缓了一会儿才笑着解围尴尬,她本不想这么早就露了地儿,让人家看出来自己是想靠着亲戚这层关系朝上爬,这事儿不就容易黄了么!但谁知道半路杀出来这么个丫头,两句话就把自己底裤拔了出来......但她也不想善罢甘休,就是又一顿输出,大抵所说的都是些“唉,你看宋大公子眼睛不好,近来又有流言蜚语,但再怎么说也是书香门第,总不能随便找个姑娘娶了,便想起自家亲戚里有一位算是门当户对的侄女,为人善良慷慨,饱读诗书,哪怕公子眼睛没治好,也不会嫌弃的......” 尚书道:“唉,劳烦吕婆费心了,我儿还年轻,这种事嘛也不能太着急不是?先看看太医那边,咱们再叙啊,再说这讲媒娶亲之事老夫也不太了解,还是要多想想才是呢。” “是,是,尚书大人说得对,大少爷眼疾一定会好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