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世界三 番外二(上)芭芭拉冯诺曼 (第1/4页)
世界三 番外二(上)芭芭拉·冯·诺曼
当17岁的芭芭拉·露易丝·格罗斯(Barbara Louise Gross)作为加州大学埃及考古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来到开罗的时候,这个活泼的法国姑娘就深爱上了这里。 “有人说,现在的我们看惯了各种各样的高楼大厦,再来到埃及,仰望着大金字塔时,已不会在视觉上再为它的恢弘和不朽征服、震撼了。说这样的话的人,一定没有真的来过埃及,站在过金字塔的脚下。” 她年轻的带队教授,加文·赫伯特(Gavin Herbert)这样说。 是啊,要怎么形容这个绚烂又神秘的,红海和沙漠之国呢。 她在那年埃及闻风节的落日时,来到吉萨金字塔之下。 在这一刻的仰望里,艳金色的半边夕阳在大金字塔的顶端,将世界按照它笔直的脊线居中,精准地剖作完全对等的两半,一边被尽情倾洒上明亮的晚霞,一边被阴影笼罩、吞噬。 巨大的视觉冲击,就如这一瞬的世间完全被光明和黑暗割据成各自独立的领土;太阳神拉就雄踞在这个世间最古老、最恢弘的建筑顶端,对峙着祂的宿敌、阴影和黑暗的造物,混沌巨蛇阿波菲斯。 赫伯特教授说,古埃及就像此时我们所见,是一个很两极化,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世界,没有任何过度的中间灰色地带。 爱或憎、生或死、悲或欢,都如这个国度一半白焰般炽热光明的昼间、一半深冰般阴冷漆黑的夤夜的气候一样,分明。 尼罗河从南往北穿行过这个苍老的国度,把它分成上下埃及;它的两岸以河东为生之岸,那是孕育一切的富饶黑土,在这里人们耕种劳作,谋生糊口;河西却是死亡的领域,是贫瘠、荒芜的赤红沙漠,法老和贵族在这里兴建起祭祀亡者和神祇的殿堂和陵墓,歌颂着永恒和不朽。 可这一年是1975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已经大获成功,开始了代号”维京”向火星进发的新征程;全球变暖的趋势首先被提及;比尔·盖茨刚刚成了微软的雏形、柯达公司设计了第一款便携式相机;所谓的“信息时代”刚刚拉开序幕,芭芭拉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德国人安布罗斯·冯·诺曼几乎在每次和她通电话时,都会感叹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在他的行业带来的冲刷和颠覆。 外界的每一天都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着、变革着,新技术浪潮让人目不暇接、生活好像每一天都在天翻地覆地改变着;可这个神秘又遥远的东方之国,却仿佛仍沉睡在千年的沙尘中。 这里的居民仍有很大一部分保持着最古老,几千年来便从未有变更的生活方式。尼罗河上靠打鱼谋生的渔夫日出时撑着古旧结构的驳船出门、日落时收网,带着银色的河鲈归来;撒哈拉沙漠中赶着羊群,行过千里寻找水源和牧草的贝都因牧民,和他们的帐篷、骆驼群一起在星海和沙漠的腹地里流浪。 仿佛世界正在离它远去,如一趟高速飞驰着,渐行渐远快要看不见了的列车;而这个本该上车,却被抛诸身后的乘客还在站台上,不慌不忙。 芭芭拉对这里的感情,也像是个极端对立的二元体。 一方面,她为这个苍老到仿佛神依旧在,依旧俯瞰着的国度一切的过往而着迷,热爱着这种满是异域感的文明和美丽;另一方面,她又清楚地知道,她是一个并不属于这里的局外人,像只飞入异国他乡的鸟儿,收翼停栖在神殿断裂残损的墙垣上,冷漠地旁观着这片土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