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零一百二十七章 天青泥 (第3/4页)
r>“反正这事你来cao作,我们就坐享其成了。”吴叔笑道。“凭什么啊?”朱大富说道。“凭什么?就凭小琛是我的女婿!”吴叔得意地哈哈一笑。“得,谁叫我没有一个好女儿呢!”朱大富无奈的摊了摊手。笑了一会,元弘建就问道:“楚老师,您刚才不是说,抽屉里面还有一种更珍贵的泥吗?”“更珍贵的泥?”三老闻言脸上都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啊!”这时,就听朱大富惊呼了一声,有些张口结舌的问道:“小琛,你不会是说。这里面还有天青泥吧?”“天青泥(是什么)?!”吴叔和赵学义都显得非常震惊,而元弘建因为没有听说过这种泥料。有些疑惑。“我觉得里面的泥应该就是已经失传的天青泥。”楚琛先是把抽屉完全打开,就见整个抽屉被分成了两格。外面一格放的墨绿泥,里面放的则是一种和墨绿泥有些相像,但仔细看颗粒咱闪现蓝光,又非常细腻滋润的泥料。“这就是天青泥吗?”朱大富连忙激动的凑上去仔细观察分辨了起来。这个时候,楚琛就给元弘建解释道:“天青泥这个名称出自明末注史人周高起成书于崇祯年间的,这是关于紫砂最早的专业书籍,清以前的紫砂业事,基本都有记述。”“书里面有些,是他本人的亲历。如采矿、泥料和生坯制作;有些,则是道听途说,如史陶异僧、富贵土、金沙寺僧、供春的传说。关于清以前的紫砂事,后来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引用周高起的说法,或补充丰富,或臆测别解。”“这本书中,在矿料上,周高起全书用字174个,其中74个是描述天青泥的。可见他对天青泥的重视。而这种泥也是当时发现的紫砂泥中最好的一种泥料。”听到这里,元弘建就问道:“既然这种泥这么好,我怎么没见过有几把传世的壶用的是这种泥料啊?”赵学义闻言笑道:“天青泥本来就是不可多得的紫砂泥,开采起来非常不容易。所以能够拿来制壶的其实并不多,但传世品也不是没有,杨彭年和邵大亨就有两把传世天青泥之作。都被藏馆视为珍宝,没机会你肯定是看不到的。”元弘建有些遗憾地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也就是说,这种矿是因为存量少。所以现在散失了?”“也可以这么说吧,不过最主要还是因为产地的变故而引起的。”楚琛解释道:“周高起书中说天青泥产于蠡蜀,这个矿区,因为透水而废弃,形成了今天的大水潭。具体透水时间,至今不得确切考证结果,说法很多,最大的可能是民国前期。不说天青泥矿少,因为矿区废弃,天青泥当然也就失传了。”朱大富抬起头来说道:“其实,我以前到是听说过,在矿区旁边的地方也开采出来过天青泥,当时小宋听到消息还特意去打听了,不过却一无所获。”赵学义说道:“我看造谣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然真有天青泥,还不闹的沸沸扬扬啊!”吴叔笑道:“这种没影子的事就别提了,咱们还是来说说,这到底是不是天青泥吧。老朱,你觉得呢?”“我认为应该算是天青泥。”朱大富肯定的点了点头。“为什么这么说?”赵学义说道:“我记得,这本书里大致是这么说的,‘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既然如此,那天青泥应该是黯肝色吧?”朱大富笑道:“你语文是哪个老师教的?文中明明说‘陶之变黯肝色’,也就是说,烧制之后才变成黯肝色,如果烧前就是黯肝色,就无所谓‘变’之说了。所以说,天青泥无论是什么颜色,烧制之前,肯定不可能是黯肝色。”“周高起没解释天青泥之所以称为天青泥的原因,但是根据矿料命名的规律判断,它要么在矿料形态,是天青色的,或者在制泥的过程中,呈现天青色。你再看看这些泥料,是不是符合周高起书中的描述?所以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天青泥。”“这可不一定哦。”赵学义摇了摇头道:“呈天青色的矿料还有几种,只不过烧制后不是黯肝色,而是褐色、紫色、白色、黄色、青灰色等等,所以是不是天青泥,还是应该烧出来才作数。”“你让谁烧?小宋吗?就算小琛放心,我还不放心呢!”朱大富对此坚决不同意。赵学义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