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封神全员现代番外2兽型play全员多p慎 (第1/3页)
popo防盗篇x明天替换 “就世界范围而言,在渔猎、采集阶段,每500公顷的土地,只能养活2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同样每500公顷的土地能养活50人;连续种植的农业,可养活约1000人;而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则猛增至5000人”。 农业气候条件是指一定区域内由气候形成的自然条件,它包括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热量、水分和空气。农业生产就是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动植物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国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一些主要山脉多成东——西、东——北——西南走向,把中国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内陆气候,属干旱和半干旱区;东部为季风气候,属湿润和半湿润区。东部地区大部处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又多为平原、丘陵和低山,为农作物耕作提供了优越条件。北方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夏温差很大,冬季寒冷干燥的气流从中国西北侵入,一直抵达长江流域一带,使北方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不过北方旱地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久远的历史了。 经历周代初期约两个世纪的寒冷变化后,春秋战国时期又一次变得温暖了。大量的物候资料有力地证明在仰韶文化至战国时代这样一个较长时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得多。二十四节气是根据战国时代所观测到的黄河流域的气候而定的,那时把霜降定在阳历10月24日,现在开封、洛阳秋天初露约在11月3-5日;雨水节气,战国定在2月21日,现在这一带终霜期则在3月22日左右。现在这一带的生长季节明显比战国时代短。可见,在战国以前,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潮湿,极有利于农业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是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基本经济区,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地势平缓、气候适宜,是中国历代政府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依托。也正因为如此,历代政府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大量的考古发掘说明,在7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中游和长江流域下游的原始种植业已经开始趋向于不同类型的发展。黄河流域中游由于地势较低、气候温和、黄土疏松易耕,具有发展旱地农业的较为理想的条件,成为北方农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下游则由于雨水充裕、气候湿热,成为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气候的冷暖交替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时期农牧分界线南北游移、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角逐的重要因素。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角度来看,中国北方传统农业和畜牧业长期存在着一种胶着状态。气候的周期性冷暖交替变化导致了北方传统农业与畜牧业的伸缩变化,周期性摇摆的农业和畜牧业分界线是许多中国传统经济起伏波动的诱因。大概年平均温度每下降1c,北方草原将向南推延数百里,伴随着耕地变为草原,游牧民族就会向南发展;反之,年平均温度每上升1c,则草原更适宜于耕种,农业民族就会向北扩展。 如“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又如“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rou,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又如“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到了夏商周时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和长江流域一些地区农业耕作区域日益扩大,游牧业以及其他非农耕经济活动被进一步挤向北部、西北部等边陲地区和山区,广大农业区域的家畜饲养业则越来越下降成为农耕经济的附庸和补充。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农业的地位被空前加强。周人的祖先即是曾做过虞舜时期农官的弃,因善于农耕,后被尊为农神。周人是长期居于黄土高原、以经营农业为主的部落 早在西周时期,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生产活动,形成并制定有一整套“籍田”礼仪。《诗经·载芟》序有“春籍田而祈社稷也”的记载,《载芟》一诗记述了各级官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