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实验白皮书_上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海 (第1/5页)

    大雨滂沱的午后,向来不受民眾欢迎的知性谈话节目正在进行录影。摄影机前,黄达与两位台湾教育学者,正在讨论当前台湾家庭与社会的困境,唇枪舌战。画面下方显示打上节目主题的字幕,「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家」。

    画面最左边,在美国研究衝突论多年,特别喜欢强调阶级斗争的王姓教授,对着摄影机疾呼:「长久以来,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上学,这些极少数人需要识字才能实现他们的社会功能。假定职业与财富紧密相关,则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就如同红线一样穿透了整个教育史。简单地说,有钱人『寻找或购买读写能力』,而读写能力反过来其他们產出更多财富。」

    坐在离主持人最近,研究中国教育史出身的李姓教授,则是提出不同的观点,为现况打圆场,说:「『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学习虽说是一个由基础到进阶,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每个人的天赋各有差异,『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王教授你说得太过了,现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只要我们多多重视教育方法,重视教育中给孩子提供的教育内容,教育还是可以发挥其功用。」

    黄达夹在两人中间,一直笑而不答,等到主持人特别请他表示意见,他才缓缓说:「两位教授,无论哪一方的意见皆有其值得我们深思之处。家庭,做为一个人成长的基本单位,一直发挥着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或者带来衝突的影响。而确实每个人的天生稟赋不同,出生的家庭社经条件也不同。这都是我们所无法选择的。然而,在座可有人知道有那么一个故事,据说从前有一位仁慈的国王,他把全国的弃婴集中起来,让专人给予最好的照顾,但没过多久,所有的婴儿都死了。」

    王教授刻意比李教授抢快一步,说:「这故事学教育的都听过,缺乏母爱的婴儿,就算获得再好的物质营养,也会因为缺乏心灵上的依附关係,内在动力而难以生存。这个故事基本过度夸张了,实际上在育幼院长大的孩子也不少。」

    「但是有多少育幼院长大的孩子,经过我们长期追踪,他们在社会上过得比一般经济条件属于小康家庭水平线以上的人好呢?他们是否有长期心理方面的困扰呢?这些都是我们该追踪与调查的。」

    王教授一时答不上来,李教授抓到机会说:「这部份我记得有学者进行研究,不过还是请黄教授回答我们,我们讨论的论题这跟你所提的家庭这个主轴,有什么关係?」

    黄达还是那么不急不徐,丝毫不受两位教授争相回答的影响,说:「难道家庭失功能,我们就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家庭成员足够的心灵温暖吗?」

    「你说的是寄养家庭吗?寄养家庭还是有寄养家庭的问题,毕竟一个孩子身在一个非原生家庭的环境……」

    黄达等到王教授长篇大论完,才说:「我指的不是寄养家庭,我指的是组合出一个理想的家庭。」

    「理想的家庭?黄教授,你的想法就我愚见,颇为类似多元成家的概念。」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多元成家是个体自己选择家庭成员,但我认为理想的家庭,应该由专业人士辅导,通过经检证的理论,帮助有缺陷的个体组成一个彼此互补的家庭。就好像一个性虐待狂,他基本无法在正常异性的性关係中得到性满足。但如果一位性虐待狂匹配一位被虐待狂,就成了天作之合。一个家庭的组成,也许我们该关注的不是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以一本叫“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来评估每个成员身心健全,然后说只有这样的几个人组成家庭,家庭才会幸福美满。或许我们应该寻找的是一个组合起来对每个成员最恰当的组合,儘管当中的成员各个都有各自的不寻常处。」

    黄达的陈辞的态度算不上慷慨激昂,但他把自己的理念说到后头,越展现出一种坚定。从他的眼神,在场主持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