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旧容(中) (第6/6页)
物偏又多了来。 他二人未剥过莲子,瞧着缘生依样画葫芦,剥去几层软皮,方得一小小莲心。李忘生咬在齿间嚼了嚼,面容不改,只道是莲心清苦藕心甜,话不失理。谢云流不疑有他,终也剥来一颗送进口中,却是一咀间苦倒眉峰,连连摇头攥上李忘生手腕,松松紧紧讲不出半句话来。 “咳……”李忘生予他一口茶,将将把那满口苦涩压了下。抬眼间李忘生已在剥第二颗,谢云流便又捻起两三要留在身上回华山,待有弟子习剑躲懒,定哄作山下糖骗之食上一食。李忘生自是不应他玩笑语,却也知他定能做出此等事来。 华山之上时常得捡弃婴几何,年岁尚小,习剑便总谈不上用功。想来若非遭生亲遗弃,此生许也不必与剑结缘…念及此,李忘生忽而便察如今三人对坐,正应了那断尘三途。 谢云流父母为乱所祸,撒手尘寰,实为尘缘天断。缘生则为双亲所弃,可养而不养,当属人断。李忘生父母康健,爱泽有加,其人却一念向道,了却前身,是为尘缘自断。三人皆是红尘外客,却也有殊异差分,如今却能安然端坐一处,佛家谓缘,大抵如此。 此一念头他亦徐徐道来予他二人,缘生略一颔首,此间对坐一时辰,许是前生佛前修得百年来。佛有三法印曰诸行无常,成住坏空,生必死,有必灭,故有三心了不可得。缘渺如丝缕,惜缘且随缘。 此句语出金刚经。李忘生垂眸一应,道是少时曾读,只记是去心已逝,来心不握,常心刹那生灭。美好坏败,坏空成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无常为常。而后一身入道,又阅易有三义,恒理为变,变即不变,不变即变。故又有进退盈缩与时变,世道自然存荣衰。若能察时顺机,不惑于俗,不悦生,不恶死,大化流行,无复多虑。 两人此番言语间,已互通道法,言中无阂,只作以经问事。谢云流若语缘来,自是聚散有时,不爱累身。虽命蹇而具风骨,一心求个通脱旷达,凛然洒然,既有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李忘生则尚有顺时顺势之心,所求心神超然无累,不以俗务撄心,哪知身则为尘,不可语半分不沾。缘生若语,则作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若苦语针砭论世无用,不如将身一抛。 三人三念,俱不可语谁人误否。谢云流一时倒生了法子,笑道,世人皆称时无重至,华不再阳,可他三人偏生俱是世外人。若一心如磐不转移,他日羽化登仙,立定成佛,自可证得谁法为法,谁道为道。不若执笔落书,藏于缸下,以年为约,且待个百八十岁再回此处,缘起缘灭,俗手束得。 缘生闻他此语,自作阿弥陀佛,却也未有反驳。此处恰有纸笔,几人便各自着墨,所写无他,唯心而已。 谢云流执笔落书虽无滞,缘生所写却更为简短,几息间已撂了笔去。正是: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此语出坛经,意指昏蒙澄净,上下沉浮,若心能转境,不随境转,才可及转识为智。为警亦为境,达则成法,求唯潜心。 谢云流向来以剑明道,而今出鞘一剑方过不久,剑意仍盛,自是执笔落锋,不怠一毫。有言呈是: 宁作我,岂其卿。 不向长安行道,也叫庙堂免迎。 俗秤莫称我重,一剑两袖三清。 此中我道之意嚣嚣,自有一身狂骨傲气。世人为名累,求利作小人,他视那权柄腌臜难闻,有剑便行道,身在此心明。若有人妄意折之,只怕是宁作毁去,不叫折腰。 两人已书罢,李忘生却迟迟未有落笔。今夜舟上一观谢云流剑中意,能了他心已如剑般明,执剑无悔,道心即剑心。可若真至下笔成书,他实则尚未得知自己的道又在何处,自己的剑又已修得几分?此念自非妄自菲薄之语,亦无人可通透指点,只待自求自证。如此,他便终是落笔书些经上语: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拙守分际,朴质踏实。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谢云流捡来他所书何言一望,自是不应,这经书上语哪里是他剑中意,不好不好。李忘生却被他一语言得一怔,剑中意何?他自己尚且不知,师兄眼中他道又待何如?他自惑从中来,谢云流却已邀了缘生一并往庭间搬挪大缸,取一瓦罐呈了纸书。 李忘生将那纸张覆去背面,一时心中所想是道,一时又易为剑。腕上堇青石冰凉,口中莲心味涩苦,念来“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思及同游法界,羽化登仙,他却不及问谢云流一句,有约当往,应约自赴,可又怎能断定百年后,谁人道消成枯骨?思绪纷繁间,却有笔动簌簌,一书折入瓮,百岁不见人。此时心怔,天地无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